論者表示,腳的問題對腎友的生活品質影響非常大,顧好腳,就是顧好病人的生命。
示意圖,非本文所指對象。
林柏松/童綜合醫院腎臟科主任
我們在洗腎室看過許多為周邊動脈疾病(PAOD)而苦的腎友:有的病人因為缺血造成的下肢疼痛,走路困難,對生活品質影響甚鉅;有的病人因周邊動脈阻塞惡化為危急下肢缺血(CLI)而不得不截肢,雖然保住性命卻從此陷入憂鬱。
腳的問題對腎友的生活品質影響非常大,我們深信:顧好腳,就是顧好病人的生命。
過去十幾年,我們開始每年幫腎友量一次ABI(踝肱指數),若>0.9就視為正常,若小於0.9,則臨床診斷為周邊動脈疾病,這樣的病人,我們從2016年開始推足部護理計劃,護理人員每個月會仔細的檢查一次,發現傷口,就換藥照護,若持續一段時間傷口沒有進展,就轉給外科處置。
同時,部分ABI<0.9的病人,雖然沒有麻、痛、冰冷、感覺異常或跛行等症狀,仍持續投藥。一段時間下來,大範圍截肢的案例變少了,更重要的是,可能因為在輕症時就及早介入,病人普遍上較能接受治療,反而很積極的配合換藥與足部照護,醫療處置的成果顯著,病人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許多透析病人的眼睛不好,也沒辦法彎腰摸自己的腳,所以我們希望護理人員和家屬,可以當病人的手和眼睛,好好的檢視「腳」——雖然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不停地在思考:是否有更細緻有效的方式,可以更早的診斷出透析病人的周邊動脈疾病,預防下肢缺血的發生?
近幾年有些學者開始質疑,透析病人的周邊動脈疾病若用踝肱指數(ABI)<0.9作為診斷標準,是否可以很精確診斷腎友的早期周邊動脈疾病,其實我們的過去的觀察性研究也發現,ABI介於>0.9 及<1.0的病人,其暴露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程度是和ABI<0.9的病人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在2018年底,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或許可以考慮將透析病人的周邊動脈疾病診斷標準,修正為ABI<1.0。當然我們也知道這作法需更精密的儀器和研究來証實。
然而不論診斷標準該如何修正,討論這個議題的重要前提,是「腎友的下肢缺血診斷方式和一般人是不同的」。唯有相關的醫療工作者,包括腎臟科、心臟內科、心血管外科或是整形外科的醫師和護理人員,都充分理解腎友的周邊動脈疾病的特殊性,始能討論出更適切的診斷方式。
筆者盼能拋磚引玉,讓更多相關醫療工作者的來分享他們的經驗,來討論制定合理的診斷方式,讓透析患者的周邊動脈疾病能夠早期診斷、處置,預防其惡化成為急性下肢缺血,讓病人能遠離截肢的噩夢
本文轉載自蘋果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