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腎臟科 鄭宏益 醫師
病患罹患末期腎臟病(CKD)合併尿毒症,必須面臨長期洗腎,看起來似乎很悲觀,但若從別的角度思考並非如此,因為身體其他重要器官,如心、肝、腦功能一旦出現末期衰竭的變化,可能要長期臥床或靠旁人協助,卻無法藉由現行醫療技術來恢復正常生活,最後早早結束生命。而由於洗腎技術的進步,腎友得以延續生命,讓病患擁有第二次生命,若能有這樣的正向思維,洗腎就不再是生活的負擔,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這裡就有位女腎友,她憑著堅強的求生意志與樂觀態度,從年輕時洗到現在二十年了,有幸看著子女長大成人,自己也做了阿嬤;也有剛做父親的,在壯年時期接受透析,也是盼到自己的小孩成家立業。尿毒症並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另一種生活的起點,只要能配合醫師的囑咐和先進的透析治療,依然可以享受生命,體驗生活,多數患者仍可回歸社會,投入職場。
要如何改善洗腎患者的生活品質?
對於洗腎患者來說,生活品質的改善也是透析治療的重要目標,臨床上我們會注意生理與心理層面的因素:
一、「生理層面」:根據國內外學者的報告,針對『治療的模式影響末期腎臟病生活品質』等相關研究指出,其中臨床變數有:治療的模式、透析開始的時間、血清白蛋白濃度、貧血、透析量(Kt/V)、血清肌酸酐(Cr)濃度等項,與末期腎臟病(或洗腎)的生活品質好壞有息息相關。若是末期腎臟病病患的貧血獲得矯正、營養能提升(如血清白蛋白和蛋白質代謝率(nPCR)夠高)、透析劑量(Kt/V、URR)足夠、合併症減少(如抽筋、皮膚癢、暈眩、無力、食慾差、噁心、便秘、頭痛、手腳麻木、高低血壓、睡眠障礙等),同時常保持適度的運動或復健,就能獲得較佳的生活品質。反之,問題愈多者,表示洗腎後的生活品質也愈差。
腎友若同時合併其他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骨骼肌肉病變等,生活品質也較差。而接受腎臟移植者的生活品質比較好,惟移植手術並非人人可行、人人有機會,需等待適當時機施行;而已達到末期腎臟病者,若愈早開始透析,則生活品質也會比較好。當腎友面臨終生透析治療時,除了確實遵循醫囑,按時洗腎與服藥外,自己也要努力配合醫護的飲食衛教,注意體重變化,配合得宜,才能提升生活品質。
二、「心理層面」:由於罹患慢性腎衰竭合併尿毒症,必須終生接受透析,腎友內心深處或多或少存在著心理壓力,此壓力若無法疏解,可能導致焦慮症或憂鬱症。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接受洗腎治療的病患,有20%到40%會罹患「憂鬱症」。因為腎友長期受到洗腎的心理壓力,如害怕透析中併發症造成的痛苦(如骨病變、抽筋、掉血壓、透析廔管不順暢等)、別人的異樣眼光、及經濟壓力影響。這會影響病友的情緒與行為,造成生活上的困擾,而心理壓力的增加是導致生活品質低落與住院率或死亡率上升的因素之一。洗腎初期,不要因為洗腎而與親友疏遠,若能及早藉由洗腎室醫護人員、社工的開導與鼓勵或適時轉介至身心科,以及家人與社會的支持,憂鬱症才能遠離我們,生活品質也能提升。
所以,要避免憂鬱症,首先,「面對現實」是疏解心理壓力最重要的一步。不要因為洗腎而感到自卑,要學會懂得「欣賞自我」,因為每一位腎友都曾經從艱困中勇敢的站起來,這是多麼令人尊敬的事,應該給自己喝采。時時保持「樂活」的態度,就是快樂生活的人生觀,因為尿毒症雖然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卻是不幸中的大幸,因為其他器官衰竭患者,很少能夠長期活命且保有不錯的生活品質。還有,不要心存「不切實際」的想法,因為洗腎只能幫助排尿毒,無法恢復腎臟功能,任何減少透析次數或不洗的想法與做法,都是不切實際的。
應該要有規律的洗腎與生活作息,安排適度的休閒活動與運動,多往戶外走走,可以調劑身心。同時培養一些嗜好(音樂、下棋、書法、繪畫、釣魚…)或者做義工,充實生活,也可尋求宗教信仰的寄託。這些都可以疏解或預防心理壓力,避免憂鬱症上身,才可以及早融入人群,社會復歸。
相信自己,也要相信醫師,因為縱使仍有少數腎友飽受透析併發症或憂鬱症之苦,仍要相信每一位腎臟科醫師都在致力於改善腎友們生理的與心理的擔負,這樣每次才能洗出好心情!